跨境电商发展仍有“痛点”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要稳定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把尊重和激发贸易主体的创造力摆在突出位置,推进高水平开放,要让做外贸更简单、更便利、更有获得感。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跨境电商行业仍然存在影响创新和发展的诸多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指出,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痛点”:中小外贸企业数字化能力不足。2021年4月,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亚马逊突然“封杀”了大量中国卖家的店铺,冻结了资金,导致大批中小企业陷入困境,充分暴露了国内中小外贸企业缺乏数字化能力的短板。
同时,跨境电商企业品牌建设难度大。在跨境电商中,很多制造业企业都是国内各产业带的隐形冠军,但因缺乏品牌建设能力,导致出口的商品大多以低价值商品为主,一直处于国际供应链的末端,难以获取品牌溢价,影响跨境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跨境企业竞争环境仍有优化空间。在跨境电商新业态中,存在大量中小商家之间的恶意投诉、滥用商标等恶劣竞争现象,同时跨境电商平台之间也存在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正常外贸市场秩序,阻碍了中小企业发展和外贸模式的创新。
提升服务能力改善营商环境
为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我国一直以来都对跨境电商采取开放包容扶持的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海关总署广东分署主任李魁文认为,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就要积极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做好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方案的有效实施,形成“跨部门协同配合、跨关区分区协作”的合力,来优化跨境电商营商环境;在市场采购方面,应加强市场主体准入和分类管理,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联合惩戒力度,促进市场采购贸易健康发展。
赵皖平也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应提升对跨境电商公共服务能力,鼓励电商企业自主创新。为充分发挥跨境市场主体的能动性,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各地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跨境结算等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加快跨境物流、产业园区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跨境电商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数字化平台,鼓励有实力的跨境电商企业建设海外仓,为中小企业出海保驾护航,以提升中国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海关总署也陆续推出跨境电商B2B出口、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以及跨境电商出口退货、海外仓备案无纸化等一系列支持外贸贸易新业态发展的创新举措。
2023年初,商务部适时推动优化对入境人员的服务保障措施,为境外商务人员来华开展商务洽谈活动提供更多便利。
赵皖平建议,要完善跨境电商市场的监管治理体系和协同治理机制,以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通过搭建涵盖政府监管、平台自治、行业组织自律和公众监督的立体治理体系,加强对跨境电商商家恶意竞争行为的排查和监督,从而推动跨境电商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提高跨境供应链数字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指出,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存在诸多挑战,其中亟须破解的问题是我国跨境电商数字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海外仓建设等缺少公共服务网络,仓货互相“看不见”,从而增加跨境物流成本,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安全与稳定。
为此,江浩然建议,提高中国跨境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可由国家发改委与商务部统筹建立海外仓政企混合基金,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网络运行体系。在重点国家和地区搭建以海外仓和干线运输为主的全球物流运输网络;盘活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投入的固定资产,提供政策解读等合规服务,持续稳定跨境供应链。同时支持国际贸易规则与数字化接轨,在国内外市场推广建设“商业+政务”服务一体化的政企合作数字系统;推动电子传输免关税、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的国际互认,为中小企业“出海”提供方便,并及时提供政企合作数字系统相关培训。
赵皖平则建议应发挥跨境电商平台的数字化能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在跨境电商的探索中,以B2C模式为主导的出海平台为国内制造业商家提供直面海外消费者、打造自主品牌的机会。
“推动国内制造业与出海平台的加速融合,充分发挥平台的数字化能力,赋能国内制造业供应链,对产品、技术和营销进行转型升级,是助力跨境电商把失去的海外订单‘抢’回来的‘秘密武器’。”赵皖平说。
来源:中国财经网
Official Account
Mini-program